开国皇后升职记 第35节(2 / 3)
蛋挑骨头的态度,用模糊不清、似是非是的言辞,频频为两人罗织罪名的架势,肯定会难免生疑。
皇上也没瞒着,“看来皇后这段时间的大手笔,让某些人馋得眼红欲滴啊,朕有时候都想不明白,连朕都不敢想将天下财宝都收入囊中,那些人是怎么敢的?”
要知道,他这个皇帝可是实打实的苦孩子出身,即使后来发达了,也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可谓是穷怕了,即便是这样,他对钱财也没那么大的贪欲。
不仅不曾想过要用增加苛捐杂税的方式,为自己和朝廷增加收入,还无数次强忍着心痛,拿自己的那点私产补贴朝廷。
柳明月笑着回道,“因为他们都很注重家族荣耀和传承,不只想让自己这辈子过得锦衣玉食,还想让子孙万代,都能坐享荣华富贵,世代皆做人上人。”
这个心思其实与皇上的想法有些相似,只是皇上想的是他能做稳皇位,然后顺利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子孙代代相传,为此,他才不得不自我抑制心中的各种欲望。
当然,若是仅从私心方面来揣测这么一位开国皇帝,难免有失公允,只能说,他的这些私心和做法,与他想尽量做一位能让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好皇帝这一目标,并不相冲突。
不过也因此,徐庆业倒是理解了他们的想法,若有所思的点头道。
“所以像这样的人家,每抄一家的收获都会很大。”
开国之初,面对一贫如洗的国库,抄家所得收获算是帮了大忙,只是后来,出于各种顾虑,他很少再对那种已世代经营多年的大族下手,也就少了这方面的进帐。
不过这次,他已下定决心要放开手脚,好好整顿一下那些曾让他感到束手束脚的势力了。
不管是海上作战队从海盗巢穴中搜出来那些证据,还是他这些年一直不动声色,让人在暗中收集到的那些,都足以让某些人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
柳明月当然知道皇上已经决定要出手,只是让她稍感意外的是,他的行动效率非常高。
当朝堂上的一些大臣还在不依不饶的持续上奏弹劾她,甚至开始直接参奏皇上包庇时,有另一批大臣也开始上奏弹劾,被弹劾的人员数量更多,品级不一。
皇上在初时,还只是在朝堂上和稀泥,公开表态,说他对那些人很信重,即便有些无伤大雅的小过,也能宽恕。
没消停几天,有备而来的人,直接带着证据上朝,当朝指证哪些大臣犯了哪些事。
承天五年的这个年末,注定要在大安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身在后宫的柳明月不清楚具体的详细过程,但她有及时收到相关信息,知道大概的进展。
这场震动大安朝野上下的大事件,最终由以林丞相为首的一众官倒台而结束。
总算忙完这桩大事后,皇上再次来到坤元宫时,不仅没什么轻松喜悦之情,反而还神情凝重。
“朕已收到消息,西北草原先是在秋季遭遇蝗灾,冬季又遭遇极寒天气,按照以往经验,可能等不到明年开春,那些草原异族就会袭击我们大安。”
草原异族一旦遭灾,食物匮乏,就会将炎黄人当作他们的粮仓,若是遭遇到的抵抗力量强大,他们会选择抢一笔就走,然后不断扰边。
若是发现炎黄人的抵抗力量不足,就会势如破竹得攻入更多城镇,抢掠更多财物。
像这样接连遭遇两个季度的灾害,使得草原物资严重匮乏,会让那些草原异族会更加不惜代价的袭击大安,竭力抢夺更多物资。
因为对他们而言,他们抢的是自己与家人的活命机会,当然要更加凶猛。
可是对于没了郭家老少两代战神镇守的西北边境而言,这次怕是要凶多吉少。
柳明月迅速意识到皇上来跟她说这些的原因,“皇上的意思是?”
徐庆业显然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已下定决心后,才来找她说这件事。
“朕计划要御驾亲征,年后就动身出发。”
皇上这是打着化被动为主动的主意,在明知此战势在必行的情况下,柳明月也支持这个决定,但是对于皇上御驾亲征一事,她就不那么赞成了。
“陛下,臣妾虽在后宫,也曾听说朝堂在近期发生的变动,您在这种形势下亲征西北,朝廷这边该当如何?顺国公也是经验丰富的老将,您何不调他过去坐镇?”
虽然柳明月也知道,在以郭家军为主导的西北边防,调别的大将过去,可能适得其反,但是自昌国公父子与一众精兵强将战亡后,郭家军至今还没恢复元气,也没选出可以扛起郭家军大旗的新一任大将军。
在当前的这种形势下,皇上亲自去西北坐镇,的确是最好的办法,毕竟有了郭锦秋这位太子妃,和收养在宫中的郭锦昭在,郭家军与皇上之间,也算是有了香火情。
更何况,皇上本人也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不容易产生外行领导内行的天然排斥感,更容易被西北军所接纳,这是其他大将都不具备的优势。
“此战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