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03章(1 / 2)

加入书签

小二牛三儿没好气地道,“我敢么?没这么找死的!县衙门口贴着布告呢,不信自己去看!”

那人:“我不识字!”

牛三儿:“白日里有衙役宣讲。”

此地离县城不近,有一百多里路,犯不着为了求证跑这一趟。

但他话都说到这份儿上,大家也就信了七八分。

刘二娘也松了口气,没之前那么急躁。

有人忍不住问道,“盐价怎会突然降下来?”

这个问题,牛三儿很懂,骄傲地道,“因为,宸王千岁不忍穷苦百姓无盐可食,传授了制盐新法!”

陈翠花激动地道,“原来是宸王千岁传的制盐新法,难怪这盐雪白雪白,精细得很!”

以前的盐,是黄色或褐色,看着有些污浊。

这回的不一样,很干净。

刘二娘:“雪白雪白?”

陈翠花用力点头,“嗯,又好看,又咸鲜!”

已经买过一次的人家也做证,“是比以前的好得多。这不,我爹让我再买两罐。”

再买两罐做什么呢?腌鱼。

腌好了去县城里卖。

鲜鱼跟腌鱼可不是一个价。

一位老丈喃喃道,“这都是长公主殿下的恩德!”

立时有人纠正,“不是长公主殿下,是宸王千岁!”

老丈不服,“你知道什么,陛下虽然封了浮云道长为宸王,却没有褫夺她靖国长公主的封号,所以,她还是长公主!”

纠正他的人听不懂褫夺什么意思,只觉极为高深,不敢再争辩。

日头偏西时,总算轮到刘二娘。

她也终于看见,雪白雪白的盐是什么样。

很美,像冬日的雪花。

看着就贵,实际却便宜,五文钱买了大半罐,能吃许久。

想到以后吃盐不愁,刘二娘有点想哭。

别人家盐不够吃,可能只是饭菜没滋味,她家却真会得病。

小姑子没有看错,夫君的脖子,确实越来越肿。

有了足够的盐,想来就能好了。

她祈愿,宸王千岁福寿安康,无病无灾!

——

民间百姓家因盐而生的喜乐,张祯看不见。

但她知道一件事。

她又多了个外号,盐娘娘。

高顺告诉她时,她正喝着茶,差点没忍住,失了宸王千岁高贵威严的仪态。

咳了好一会儿,一言难尽地道,“盐娘娘?”

大汉人民的审美,会不会太接地气了一点?

她推广了火炕,叫她火炕娘娘。

她推广了晒盐法,叫她盐娘娘。

她还推广了肥料呢,咋不叫她肥娘娘。

高顺悠悠道,“你就知足罢,至少没叫你咸娘娘。”

花妮和周羽低着头,紧紧抿着唇,以防爆笑。

“哈哈!”

最终忍不住的,却是张祯本人,笑得前仰后合,“高将军,你还挺幽默!”

咸娘娘?

不知为何,听起来让人有种想舔的冲动。

高顺淡定道,“我向来幽默。”

张祯又笑了会儿,道,“快回去罢,府里有我,有事会找你。”

前段时日,陈夫人平安诞下一对千金,高顺喜得走路都有点飘。

她也去看过,白白嫩嫩,可爱极了。

高顺:“名字取好了么?”

张祯一僵,“没有,还在想。”

高顺夫妻说自己没文化,非让她取名字,她也当仁不让。

可是想了好几个,都觉得配不上那对粉雕玉琢的小女婴。

高顺一笑,“不着急,慢慢想。”

施礼退下。

下次写信,我会转达你们的思念

冥思苦想大半月,张祯终于为高家两位小千金取好了名字。

因出生时五行缺水,大的叫高洵,出自“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小的叫高湄,出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高顺夫妻都觉得极好,陈夫人又取了乳名,大双、小双,说这是她们自带的名字。

这一点,跟后世如出一辙。

满月酒办得极为隆重,大将军府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都到贺。

朝中公卿文武,也送了贺礼。

张家除了在外忙公务的,也是全员上门,包括姜老夫人。

这几年相处下来,两家已如至亲。

就连小皇帝,也赐了一对名贵的玉如意,还有金手镯、金铃铛等。

张祯也送了两大车,其中有许多她根据后世记忆让人做的玩具,最特别的,则是她请墨家同门打造的两个晋公盆。

注水进去,里面的各种小动物就会三百六十度旋转,很有意趣。

前世她在电视上看到,就很喜欢。

这一世的姐妹们也喜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