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5章(1 / 2)

加入书签

没仗打时基本驻扎在北地,防守北齐南下。

第二支大军是骁卫营,由勋贵卫国公府掌管,防守的是西边西凉。

骁卫营属世袭,历代由卫国公掌管,人数不超过五万,但都是精锐,铁骑盔甲一律由工部特制,与其他军制都不一样。

一来现实骁卫营的特殊,二也是防备。

第一任卫国公是南楚太祖的结义兄弟,两人一起打天下,最后一个当上皇帝,一个是世袭罔替的卫国公,常年驻守西部边陲。

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卫国公府的驻地卫凉城,其实就是国中国。

卫国公一手掌握了卫凉城税收,军事,民生,要不是位于西部边陲,资源匮乏,需要依靠南楚朝廷提供军需物质,就算独立出去也没问题。

为了限制卫凉城的发展,南楚规定,城内只有军户,无普通平民,且骁卫营无诏不得外出。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西边有骁卫营防守,还能被西凉连下五城,而楚帝不怪罪,还要派贺兰将军前去作战,而不是就近调遣。

是因为不信任!

第三支军队就是皇帝手里的禁军了,护卫皇城,始终在建安附近,没什么好说的。

因南楚皇帝对卫凉城和骁卫营的防备态度,朝廷上下有志一心,把防备骁卫营当成政治正确。

因此骁卫营出现在这里,济阳县令自然脸色大变。

“这这这骁卫营无召不得外出,他们怎么敢的?卫国公府这是要谋反!”县令哆嗦着嘴唇,不敢置信自己看到了什么。

文管事叹息一声,“或许是缺钱吧,卫凉城苦寒,将士们日子不好过,这些财货”

说来皇帝也是狗,给骁卫营特制的盔甲,武器和马鞍马镫,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骁卫营,表现得非常特殊,以及看重。

可实际上,他们的粮食和布匹每年都严重不足!

卫国公府要养五万人的军队,耗费巨大,偏偏有言在先,卫家掌了军权,又有卫凉城的税收,就不能从事商业,工匠等其他来钱的产业,从源头上掐断了他们赚钱买粮,自己制作武器的可能。

且还不能缩减军队人数,世袭罔替的招牌,就是用世代镇守西锤换来的。

卫凉城内没有普通平民,除了一些商贩,就是将士及其家属,还土地荒凉,无法种植,能有什么税收?

勉励维持这样一支军队,已经是卫国公府竭尽全力了。

他们自然要自救,总不能耗死吧?

于是与皇家代代联姻,就成了必然。

卫国公府娶的都是公主郡主,家中女儿嫁的都是皇室。

现任卫国公把女儿嫁给原本最没有希望继位的六皇子,一来他年纪小,前面有五个哥哥都挺优秀,怎么轮都轮不到他。二来出身不显,身后没有势力,卫国公府也不会扶持他上位,免得被新帝打压。

哪知就这么巧,一场席卷整个建安的疫病,带走了三位年长皇子,剩下两位觉得时机正好,密谋造反,被早得知消息的先帝一锅端了。

而先帝也因染上疫病,加伤心过度一病呜呼,最不可能的六皇子成为皇帝。

他的王妃,也就是卫国公的女儿成为皇后,两人还育有大皇子。

如果卫国公女儿嫁的是皇帝,很可能不会有孩子,毕竟要防着卫国公扶持外孙上位。

但偏偏六皇子登基时,大皇子已经十六岁,已经娶妻,长子都出生了。

皇帝要是真的直接废了大皇子,那无疑是和卫国公为敌,这不是明智之举,至少防备和怀疑不能摆在明面上来。

当时他皇位害未坐稳,谁知道卫国公府会不会为了皇子外孙,直接逼他退位。

所以他只能用怀柔政策,先安抚,待自己掌权再说。

但皇后和卫国公也不是吃素的,在他筹谋时,也已经把大皇子推了出来,使其在朝中占据一席之地。

大皇子是嫡长子,本就是正统继承人,加上他本人优秀,礼贤下士,许多大臣即便防备卫国公,也认为他是个不错的皇位继承人。

此时,皇帝想要动他,朝上至少一半人反对。

而另外一半,就是以丞相为首的文官集团了。

为了制衡皇后和大皇子,楚帝登基后,封了二皇子生母为贵妃,并为他娶丞相嫡幼女为王妃。

贵妃原本家世不显,但其父兄在皇帝的提拔下,一路干到吏部尚书的位置,管天下钱粮。

骁卫营待遇越来越差,就有他的缘故。

大皇子一派和二皇子一派在朝中斗得如火如荼,他们也拉拢过文家,毕竟四大皇商有钱是出了名的,只要他们肯支援,夺嫡就不用愁钱财问题了。

但文家也怕卷入皇室纷争,原先的皇商家族不止他们四家,其实还有三家来着,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抄家,或落败。

文家吸取教训,只听从皇帝命令,也因此把两方都得罪了。

但这没关系,现在的皇帝用得到他们,未来的皇帝也用得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