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1 / 2)
【这个时候也被称为‘史弥远专政时期’,他与杨皇后勾结,独揽朝纲,太子赵竑因不满史弥远专政被废掉,1224年宋宁宗去世,接下来即位的便是赵昀,为宋理宗[3]。】
【宋朝仿佛陷入轮回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奸臣专政,史弥远专政二十五年,在他去世之后,宋理宗整顿朝纲,罢斥史弥远一党,朝堂氛围勉强变好一些,此时蒙古军队进军金国,金国面临亡国的消息传到宋朝这边。他们该怎么做,是该联蒙抗金,还是联金抗蒙?】
【最终在1232年,宋理宗答应蒙古、拒绝金国,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破,金哀宗自缢,当初蒙古答应灭金后将河南还给宋朝也并未实现,同年五月,宋理宗像收复河南开封、洛阳、应天,只可惜进入河南之地时,三座城池已然空虚,又缺乏粮草,在洛阳被蒙古击退[4]。】
【吃一垫长一智,但宋朝的皇帝好像都没有这个脑子,每一次都被外敌骗,赔了夫人又折兵,帮人家打仗,损失兵力不说还什么都没得到,谁不说一句你们大宋皇帝仁义啊!】
嬴政看向一旁记录的人,那人会意开口诉说着宋朝皇帝议和的次数和被骗的次数,咸阳宫的所有人都听得一清二楚,每个人的脸上都无比震惊,他们听的时候没觉得很多,但细数下来竟然这么多次?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这么多次还不长记性,离谱至极。”
确实是很离谱,所有人情不自禁地点头同意这句话。
刘彻冷笑,“仁义?”
仁义如果是用在朋友之间那是好的词,但用在敌对国家之间那便是耻辱至极。
文武百官默默不语,眼睛中也都透露着无语,但又细细琢磨如果大汉是这种情况该帮助谁,帮谁好像都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李世民皱眉,面对这样的情况帮助蒙古是肯定不可能的,蒙古既然能灭金,那就说明实力不弱,但要是帮助金国,李世民心情相当复杂,金国入侵宋朝那么多次,杀了那么多人,帮助金国,于理不合,还真是一个难题。
贞观群臣也在皱眉沉思,程咬金不爽,对占据中原的金国不爽、也对蒙古没有好印象,他嘀嘀咕咕,“就不能谁都不帮,趁他们打架的时候偷袭他们呢?”
坐在他身边的李靖听到这句话摇了摇头,宋朝将士不和、辛弃疾又去世许久、也没有听天幕再提其他的将才,怕是不好坐山观虎斗,偷袭更是不可能。但凡再出一个将才,宋朝都能在这种战局中求得一丝生机。
宋朝
赵匡胤心如止水,也没有再骂,赵匡美却嗅到了一丝绝望,他抖着手,应该不会是他想的那样吧?
赵德昭和赵德芳两人也感觉到不对劲,皆能看到对方眼中的慌乱。
开禧年间
所有人无比慌乱,纷纷斥责韩侂胄,都说不要北伐,这下好了吧,又签订了耻辱和议。
韩侂胄苍白着脸,他为了巩固地位决定北伐的举措终究是失败了,他抖着唇,即便天幕没说他也能知道自己下场,无非是和当初的岳飞一样。
抬头,果然看见宋宁宗不满的眼神。
宋宁宗吸气,晚年的自己竟然会迷恋道术?太离谱了,听到最后更是震惊,太子被废了、曾经压在宋朝头上的金国竟然也灭国了?
他精神恍惚之际又听到天幕再骂宋朝皇帝,他没脸去看其他人的目光,垂头丧气。
辛弃疾的家人看着已经去世的人,庆幸地摸着眼泪,幸好没让他听到这些话,不然怕是在地下都不安生。
绍定年间
宋理宗心中委屈,如果宋朝再有一个岳飞他又何至于此?
现在蒙古频频派人过来,宋理宗慌乱没有任何头绪,蒙古背信弃义,那他要帮助金国吗,倒地应该怎么办?
朱元璋心想,外族始终都是无情无义、无礼至极,单一个契约是约束不了他们。
康熙有些尴尬,毕竟背信弃义说的是他们这群人,这也是汉人不能接受大清的原因吗?
弱国无外交
114
【洛阳之战让南宋损失惨重、数万精兵皆死,南宋的国力遭到极大削弱,不仅如此,这次战争还给蒙古军队找到南侵的借口。1235年接下来三年,三次南侵,但因为宋军的奋力抵抗,蒙古没有成功。】
【那这个时候的宋理宗在做什么?他并没有积极与臣子研究对抗蒙军的计策,而是开始怠政、沉迷声色、奢侈无度,大兴土木,祈求长寿。皇帝不管朝政,那谁来管,当然是奸臣,阎贵妃、马天骥、丁大全、董宋臣四人玩弄权属,将朝堂搞得,1258年,蒙古全面入侵南宋,丁大全知情不报,导致边线全部陷入紧张局面[1]。】
【虽然四人相继而死,但朝政已然无法挽回,边疆地区也陷入紧张局势,宋理宗病重时,还诏天下名医为他治病,只是没无人应诏,1264年,宋理宗病逝而亡。接下来即位的便是宋度宗赵禥[2]。】
【我想问大家有没有见过给臣子下跪的皇帝?没错,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