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0章(1 / 2)

加入书签

可是檀渊之盟那也为宋朝带来了百年安宁不是吗?

朱元璋嘲讽地笑笑,“百年安宁。”不过是粉饰太平罢了。

也就只有都城的人才觉得很安宁,边境百姓可不会这样觉得。

康熙吸气,是的,天幕说得对,退让只会让敌人更加猖狂,他将目光放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夺什么位,都给朕去打天下!

大清可以灭亡,但不能那样耻辱地灭亡。

【签订檀渊之盟后,赵恒还将这件事当成是自己的功绩,得意洋洋。1006年,王钦若甚至建议赵恒封禅、来粉饰太平,那寇準呢?当然是被罢相,王钦若还想出了个馊主意:人为制造祥瑞[4]。】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是不是说过为什么泰山会觉得自己脏了?就是宋真宗去封禅,导致之后的皇帝都不再去泰山封禅,从另一方面将,他也是泰山封禅的终结者,也够不一般的。】

【以往去泰山封禅的都是功绩卓越的帝王、像一统六国的秦始皇、缔造盛世的汉武帝和唐高宗,就连粉丝想让他早死的唐玄宗都治理过开元盛世,那宋真宗呢?】

【他却以签订檀渊之盟为功绩去泰山封禅,真叫人贻笑大方。命人在左承天门屋南悬挂黄帛,称‘天书下降’,真是没有比这再荒唐的了。而且仅仅是东封泰山就话费了八百多万贯,其余的加在一起将前代的积蓄差不多挥霍殆尽[5]。】

嬴政现在很想回到之前自己没有封禅的时候,他不想去了可以吗?

扶苏皱眉不解,“这么多的钱,足够打多年战争了。”

不想花钱打仗,却把钱用在这种地方,实在是令人费解。

刘彻还没去封禅,他负手而立摇摇头,心意已决,这泰山封禅不去也罢。

和这样的人一起去同一个地方封禅,想想日后一提起泰山封禅的人,曰汉武帝和宋真宗,只要一想就头疼。

李世民呼出口气,幸好他没去,怎么还有人会伪造祥瑞,只为了封禅?后世皇帝的心思可真难猜,而且只去封禅就将国库耗空,怎么会有皇帝这么离谱?

不过想起自己的子孙,好的,离谱的子孙各家都有,谁都别嘲笑谁。

宋朝

赵匡胤真的就让人把赵恒拉过来,看着这个自己还算疼爱的孩子,“你竟做出这种离谱之事,置国家与何地,置百姓于何地?”

赵恒瑟瑟发抖,他也不知道,求助地看向赵匡美三人。

赵匡美撇开脸,赵德昭两人也一个看天一个看地,赵匡胤此时正是震怒之时,他们可劝不住。

随后,殿内传出赵匡胤的骂人声以及赵恒的哭泣声,赵炅缩在一旁,生怕自己也被波及到。

咸平年间

赵恒眨着眼睛捂着胸口,这都是自己做的事情?

他迷茫地看向四周,却只能看到宫人跪在地上,看到寇準偏开脸,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跑过去抓住寇準的袖子,“宰相救我!”

他不想遗臭万年。

寇準看着赵恒,怎么都没想到赵恒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人为制造祥瑞,只有装神弄鬼的人才会这么做,他可是万金之躯啊,怎会如此糊涂!

他无奈,却也得继续安抚赵恒。

朱元璋嗤笑,自从宋真宗之后,还真的没有人敢去泰山封禅了。

康熙也是这样想的,和这样的人同去泰山封禅,那不是等着被人骂吗?

【从这件事上就足以看出赵恒又多信任王钦若,当时的朝堂上王钦若、丁谓等人也被称为‘五鬼’,小人当道、宋朝又怎么好的了?】

【1022年,赵恒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年仅十二岁的太子赵祯即位,到1033年宋仁宗亲政[6]。】

【‘宋仁宗’是个不错的庙号,性情宽厚、对待臣子、百姓仁慈,他在位的时候朝廷的人才特别多,苏轼曾经说过: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但宋仁宗有个缺点,就是‘宽仁少断’,他在位期间,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贤能之臣不安其位,也就无法施展其才能[7]。】

【同时,赵祯还试图进行改革,但遭到贵族官僚的阻扰,最终改革没有成功。】

嬴政扫一眼下方的臣子,内心却也在为扶苏担忧,他在位时,这群人不敢轻举妄动,要是他去世了,这群人可说不定。

扶苏注意到嬴政的目光,抿紧唇,已经决定日后要去战场上好好锤炼一番,从天幕讲的那么多皇帝的例子,他知道当皇帝决不能心软。

刘彻却是有些担心宋仁宗,这样仁慈的一个皇帝必定不能对抗外敌,现在宋朝可需要的是那种杀伐果断的皇帝。

李世民眼馋至极,“那么多的人才。”

三世子孙都可以用,宋仁宗不错,但若是贤臣发挥不出作用,也就聊胜于无。

宋朝。

赵匡胤的脸色稍霁,这宋仁宗不错,就是不会用人,那么多的人才要是都发挥作用,大宋该是何等的繁荣啊。

赵匡美却是不敢欣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