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1 / 2)
扶苏抿唇,在心中告诫自己,一定要引以为戒,即便国家安定繁荣,也要继续当一个明君!
刘彻也想起在天幕的课程中看到的图片,地球外面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球体,这就是天文学吗,当真是深奥无比。
一想到如果大汉也能有上天之能,刘彻就无比激动。
李世民听着天幕的话,咬牙切齿,“李隆基啊,李隆基!”现如今听了天幕的话能不能做一个明君?
武则天看着李隆基,微微摇了摇头蹙眉,“安史之乱。”这就是导致大唐由盛转衰的灾祸吗?
李隆基忐忑不安,开始听到了自己政绩十分欣喜,然而后面的话让他呆滞,安史之乱,天文探测落后外国被人欺负,他差点呼吸不上来,自己难道真是一个罪人吗?
开元年间。
李隆基听到一行的名字有些急切地抓着张九龄的胳膊,“张爱卿,是一行大事,朕该怎么办?!”
张九龄看着慌乱的陛下,沉着声音,“陛下,安史之乱还未发生,我们应继续听天幕讲,知道是谁祸乱大唐之后将其处死,以安百姓之心。”
或许是张九龄的声音太过沉稳,让李隆基镇定下来,恢复了以往的英明神武,是了,张九龄说得对。
他回想这刚刚天幕的话,心仍旧颤抖不止,让大唐灭亡、阻碍国家发展的罪名他担当不起。
天宝年间。
李隆基被说的面红耳赤,气的踹翻了面前的案板,“真是气死朕了!”
之前说希望他早点死,现在又把大唐覆灭的、国家难以发展的罪责全都安到他身上,真是气死了!
一旁的杨玉环轻声安抚他,然而心中恐惧不止,此时的李隆基真的像天幕所说完全不是明君,难道大唐真的没了吗?安史之乱又指的是谁?
朱元璋,“比外族早了一千年?!”天文探测又是什么,听起来好像很重要?!
既然各个课程都已经有人开始学了,好像也不差这一种!
康熙也很震惊,比外国早了一千年,这一千年是什么概念,他不能再懂了,如果他们清朝的东西比外国的东西都先进,外国人还敢入侵大清吗?
【因为府兵制被均田制破坏,在李隆基在位时期,逃兵现象频频发生,军队战斗力很低,和唐朝之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对于兵制进行改革、建立雇佣兵、扩充军队、增强训练。当然只有士兵不行,李隆基对军备、军粮也进行补给,这使得军队战斗力逐渐稳定,将之前失去的领土全都收复回来,在西域地区的威望逐渐恢复,丝绸之路得以重启。】
【然而接下来设置的节度使为唐朝埋下隐患,李隆基时期设立十大节度使,大家看下图。】
天幕放出地图,上面的平卢、安西四镇等四方都被标注上了。
【节度使有的甚至统四镇,并享有军、民、财三大权力,外权过重,甚至和之前的诸侯国可以相提并论,导致动乱发生似乎也不奇怪。】
嬴政恍然大悟,原来又是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李隆基晚年昏庸,灭国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刘彻皱眉,“为什么要给他们这么大的权力?这不是在给他们造反的资本吗?”真想不通。
李世民也明白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他知道李隆基是要节度使镇守边疆,可又给兵、又给钱的,大量兵力分出去了,长安谁来守?
武则天看着天幕放出的地图,没有说一个字,但眼神却带着重重压力直射李隆基的脸,让李隆基来不及闪躲,他稳住心神,心中却大骂未来的自己,这样不是平白让这些节度使有了叛乱的根基吗?
万一十个节度使联合起来,李隆基能想象到那个场景,越发觉得以后的自己怎么会如此糊涂?
开元年间。
李隆基面色大变,节度使这个政策已经实施了,是那群人中有人发动叛乱吗?
是谁?!
他的脑海中出现了节度使的人名,可是仍然是一头雾水,因为并没有姓安的,也没有姓史的,他的神情迷茫起来,究竟是谁敢叛乱大唐?
张九龄也同样是想不明白,但是他却让一旁的宫人仔仔细细把天幕的话记下来,“陛下,莫要心急,节度使的事情我们此后必须要改。”
趁着现在还没出乱子,先下手为强。
李隆基也打起精神同张九龄商量,只是他的脑海里却仍然出现天幕说的安史之乱,究竟是谁?
天宝年间。
李隆基怔怔看着,节度使正是他设置的职位,为了让这群人镇守边疆,到头来却是这群人叛乱大唐吗?
杨玉环也变了脸,她知道她的养子安禄山就是其中一个节度使,并且统管三镇,不会真的是他吧?
此时,恰好安禄山从殿外进来,眼睛红肿,“阿耶、阿娘!”
同样一起进来的还有李林甫,“陛下,安节度使来看您了。”
高力士见李隆基未曾露出笑脸,上前劝说,好一会,李隆基的表情才恢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