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0章(1 / 2)

加入书签

曾明川的话让每个在场的百姓都变了脸色。

他们很多人都遭受过水灾之苦,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很多年。

是啊!现在不治理,何时治理?想想自己辛苦种的庄稼被河水冲走,想想因为粮食欠收高昂的粮价,想想亲人因为大水冲走,想想那些逃荒再没回来的亲人……

百姓们的心里坚定下来。

“大人说的对啊!不能等啊!”

曾明川看着百姓们的神色,知道他们被自己说动了。

“乡亲们,流清河在咱们吉泽境内只有三十多里,咱们吉泽县全部人口有上万人,我相信咱们肯定能将流清河治理好。”

“大人,我愿意去治理流清河!”

“大人,我也愿意!”

很多年轻力壮的男子喊道。

曾明川笑着点头,抬手道:“多谢诸位乡亲们对本官的支持。现在咱们衙门缺少的是懂得水利,懂得治理河道的人,等找到这样的人,本官会发出招工启示,只要来做工的人,每天都有四十个铜板,还管一顿午饭,到时候你们再来。”

一天四十个铜板,还管午饭?

这条件也太好了吧?现在做一天苦力,最多给三十个铜板,还不管饭。

看百姓们又兴奋起来,曾明川嘴角也带了笑。

百姓们都希望治理河道,这就好办了。

最开始走出来的老者道:“治理河道,花费的钱财可不少啊!大人准备好了吗?”

曾明川对上老者的眼睛,认真道:“老人家您请放心,流清河本官是一定要治理的,钱财不用担心,本官不会拖欠乡亲们一个铜板。”

“好。”

老者没说什么,转身走了。

曾明川又对百姓们说了几句,让百信们散去,他则跟李一程带着江夏生走了。

江夏生听了刚才曾明川的话,对他的钦佩更是汹涌澎拜。

“大人,学生家里有几本治理河道的书,待学生找到,可以交给大人。”

“哦?江夫子家中有人懂治理河道吗?”

江夏生道:“当年流清河泛滥,学生请同窗好友在京中找了几本治理河道的书,学生拿着书去求见当时的县令大人,那大人却说治理河道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不是只看几就能行的。将学生赶了出来,书也跟着扔了出来。学生一气之下,将书束之高阁,一眼也没有看过。”

“本官先谢过江夫子了。”

曾明川和李一程都不懂治理河道,有书看一看,学一学,总比没有强。

江夏生先带着曾明川和李一程去了年龄较大的张启玉家。

张启玉今年五十岁了,中秀才也有二十多年了,当年他也曾经雄心壮志,但屡屡乡试不中后,早歇了科举的心。

因为读书十余载,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抬,只能在家里开了个私塾,教几个学生,靠收束修度日。

当初江夏生来找他去县学教书的时候,他一口就答应了。

虽然他年纪大了,精力不比年轻人,现在只教了两个学生,但他愿意教导更多的孩子读书识字。

当年的他家境贫寒,要不是老师看他学习主动刻苦,不会招他为学生。

他深知无学可上的悲哀。

县令大人要办县学,能让更多的孩子读书,只这一点儿,他就对素昧平生的县令大人充满了好感。

他只有一个女儿,早早出嫁了,家中只他跟老婆子一个,不觉得教书清贫。

等江夏生带着两个年轻人到他家拜访,说是当今的县令大人和师爷时,他受宠若惊。

曾明川看着眼前的老者,虽然一脸皱纹,却笑的和蔼,心里安定了几分。

“下官感激先生能入县学教书。您放心,薪水不会少的。”

张启玉捋着胡子笑起来,“大人亲来寒舍,老夫惭愧啊!大人对吉泽一片真心,老夫身为吉泽人,怎么会不尽一份心力呢?”

“张先生高义。”

突然,里屋传来一阵响动,张启玉脸上一变,连忙起身。

“大人请稍候。”

他急急走进里屋去,几声含糊不清的交谈声后,张启玉走了出来。

眉头微蹙,脸上有忧郁之色。

李一程问道:“张先生,出了何事?”

张启玉叹了口气,“是拙荆。今早起来犯了眩晕病,我要请大夫来看,她非不许。”

“为何?”

“她这病是老毛病了,吃了不少药都不管用。只能躺着,躺个几天就好了。”

“张先生,我稍微懂些医术,可否让我给老夫人看看?”

“你会医术?”

张启玉看向江夏生,江夏生也是第一次知道李一程会医术,回了他一个茫然的眼神。

张启玉不知道李一程跟曾明川的关系,但想着他是跟着曾明川来的,自然不会说慌。老婆子病了这么多年,时不时的犯病遭罪,如果能治好,那岂不是好事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