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一章来了两个(1 / 56)
秦焆阳是个很聪明很聪明的人,在叶无坷说要回冰州解决官商勾结的时候他就知道是为什么。
朝廷现在都盯着这个大案子,不少人一直都在陛下面前说要慎重要慎重。
要慎重当然是对的,毕竟要杀的可不是一个人两个人,那是两万多人。
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还从未有哪个朝代一口气杀这么多官员的。
这两万多人其中大大小小的官员占去了大半,这就意味着整个辽北道的地方官制近乎崩塌。
这么大的案子只要还没有对外公告,那就还有回转的余地。
朝廷里的人分成两派,其中人数占多的那部分人觉得不能这么大开杀戒。
一旦天下百姓知道辽北道一口气砍了那么多当官的,不一定会让民心振奋,但一定会让民心震撼,进而对朝廷制度产生怀疑。
简单来说,他的意思是家丑不能外扬。
他们觉得应该用稍微温和一些的做法。
这些涉案的官员当然要处置,但能不杀的就不杀。
一小部分官员则认为,若因为涉案人多就不杀那朝廷法度岂不是就变成了一纸空谈?
尤其是御史台,极为激进。
或许是因为此前御史两台出了很大的丑闻,现在的御史们急于翻身。
也或许是因为,这就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陛下对此并未表态,可陛下没有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去处理其实已经表态了。
现在朝中还有不少人在奔走,其实无非也是怕将来自己出了问题也是被斩首的下场。
当然,这其中肯定也有徐绩的影子。
哪怕陛下的旨意已经下来了,虽尚未宣判徐绩罪名,可徐绩的官位和爵位都已被罢免剥夺,宣判也只是早早晚晚的事。
徐绩的事现在其实还没有真正的牵扯到朝廷,是地方的官员牵扯的多。
朝廷里的人难道就不怕?
这案子地方上能牵扯进来两万多人,朝廷里真要追究的话当初和徐绩走的亲近的哪个不怕?
徐绩可是做了二十几年的宰相,巴结徐绩的人有多少大家都心知肚明。
秦焆阳很清楚,冀州那边的事情一出来,就是有人要在这法不责众的事上加码。
如果辽北道的两万人还不能让陛下生出法不责众之心,那就在两万多颗人头的上边再加码。
陛下不心软,那就加码到陛下心软。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正常情况下,是已经出了这么大的案子涉及这么多的人,那当然是要把剩下的捂起来,能捂多少是多少。
可现在不正常,是反其道而行之。
因为按照辽北道这个杀人的尺度,那朝廷里只怕也有不少要掉脑袋。
所以他们必须逼迫陛下让步,他们还能怎么逼迫?
只能是这样加码了。
所以叶明堂既然已经察觉到冀州的事是要加码,那他就不会给那些想加码的人机会了。
秦焆阳此时也才明白,大将军夏侯琢和沐缓之将军带着东疆刀兵为什么是从东往西剿匪然后再冰州会合。
因为那两位杀神,就是去给明堂撑腰的。
林州这边的事叶无坷交给了陆交远,把能留下的廷尉都留下,能留下的战兵都留下,甚至还请夏侯琢调集了一部分刀兵过来。
冰州如果是辽北道第一大屠场,林州就是第二大屠场。
陆交远这个年轻人的名字,也会因为这件大案而名垂史册。
临行之前,叶无坷头上车和陆交远又多交代了几句。
“林州这边涉案的人罪名都已经核实,你不必等我到了冰州之后再行事,大将军调来的刀兵一到你就可以动手了,我昨日就已经上书朝廷,把处决人犯的事奏报陛下。”
叶无坷站在车边,看着面前这个年轻人眼神里都是鼓励。
这么大的案子,要砍那么多人头,陆交远还那么年轻,而且做官也没多长时间。
其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叶无坷昨日就已经派人往长安去,先斩后奏的事他来办,压力他来扛。
“赵九命。”
叶无坷看向陆交远身边的那个粗犷汉子:“林州的民勇训练我交给你,有两件事你要保证。”
赵九命肃立道:“一是保证所有从民勇转为厢兵的人都要够格,二是在保证够格的基础上保证人数。”
叶无坷笑了笑:“很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