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55章(1 / 2)

加入书签

别的府城当官的都是冷眼旁观,等着看宋声今年收不齐这整个府城的赋税,但别的地方的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心里都羡慕极了,原州府下辖的一个小村落,就有一户人家在讨论这个事儿。

不光是因为人家服徭役还倒给钱的事,还有他们当地人靠着粉条致富了的事。

这户人家,主人姓张,叫张回,家里的人世世代代种地,到了他这一辈,他跑出去闯荡了两年,没挣到什么钱,还是选择回来种地。

只是因为他出去了两年见了一些世面,所以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心里忽然萌生了一个打算。

“阿娘,我不是有个表哥在肃昌府城吗?我想去肃昌投奔他。”

张母则是皱起了眉头不懂儿子为什么要去肃昌,劝说道:“儿啊,你就跟爹娘在家老老实实种地吧。外面没啥好的,你看你在外面两年吃苦受累的,挣了几个钱啊?更别提是肃昌那种地儿了,比咱们原州还穷,去那儿干啥呀?”

“你莫不是觉得人家那服徭役倒贴钱,所以想去吧?可是你一个外乡人,就算去了想参加徭役,人家也不认你啊。”

张回则是说道:“阿娘,我没有想着去那里服徭役,服徭役才挣几个钱,但是阿娘,你知道吗,我听说那边开了个粉条厂,现在开始招收外乡人了。也就是说只要通过他们的核查,被选上的话也能进去做工。表哥不是在那儿吗?我就想去试试看。听说那里待遇可好了,管吃管住,每个月还能发小一两的工钱呢。”

张母没想到儿子是这个想法,他们家就只有这一个儿子,张母其实是不想让他出远门的。但要是光靠他们老两口种地给儿子攒聘礼,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给儿子娶上媳妇。

“等你爹回来了,我们商量商量。”

张母这么说,张回心里松了一口气,只要他娘不反对就行。

宋声开的粉条厂自从扩大规模之后,第二批招了一波人,生产量加大了不少。但他们对外的订单也多了不少,他组建的那一小支商队去了关外后发现粉条在那里特别受欢迎,往返一趟差不多要花上两三个月的时间,但一趟就能卖出去不少。

尤其是道路不好走,运输成本大,东西运过去之后价格上涨了不少。但依旧有人买,大多数是一些有钱人家买来自己吃的,还有一大部分是外头的那些客栈和食肆买的。

又多了一个销路,对外的需求就会有增加。

而年底宋声送往京城的粉条也起了作用,当时他送了很多,成本加起来有不少钱。

一方面是给亲朋好友让他们尝尝鲜,另一方面他也是存着想宣传这个粉条的想法,毕竟买他们粉条的人越多越好,这样才能带动他们的生产力,让肃昌依靠这个能够先让一部分的百姓富足起来。

所以他不仅组建了一支商队往关外跑,还让人带了一些粉条不远千里跑到京城去卖。

地方越远,路上越不好走。物品的价格除了本身的成本之外,运输成本要占有很大一部分。所以这东西运到京城,价格变得相当昂贵。

东西嘛,都是物以稀为贵。即便价格再高,只要有人想吃,自然是会愿意花钱买的。毕竟京城这种地方最不缺的就是有钱人。

京城中流行什么,很快就会被别的地方的人效仿。尤其是长公主竟然也爱吃这粉条做的菜,都不用宋声花钱营销宣传了,只单单一个长公主的名称,粉条销量就噌噌的往上涨。

长公主都说好吃的东西,那能不好吃吗?如此一来,就会引起周边府城百姓们的好奇心,有钱人自然会花心思去想方设法的购买。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粉条厂的生产量又增大了一倍,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供不应求的情况。

如今粉条已经被打上了肃昌的标签,已经成为了肃昌本地的土特产,知名度也逐渐往外扩散开来。

肃昌的城门修的很快,修完之后还有城里的道路也都需要修缮,包括城西还有城北,这次全都铺上青石板。

青石板的价格虽然昂贵,但要想把肃昌建设成为一个发达的城池,首先环境一定要好。

由官府出面采买青石板,价格能稍微便宜一些。但整体下来还是花了很多钱的。

再加上扶徭役又不能亏待了老百姓,等徭役结束后,衙门账上的钱已经花的所剩无几了。

宋声看了看崔海拿过来的账本,叹了口气。这钱还真是不经花呀,仅仅是修了城门和城里的路,场外那几条通往各个县里的官道他们府城只承担了一小部分,而且这外面的路还都不是铺的青石板,都是买的石块,然后在石块的缝隙间填充散土压实,做到平整。

毕竟这个时代还没有水泥,想要做出平坦的水泥路,还需要花时间琢磨水泥的配方。

仅仅是做了这些工程,衙门账上的钱已经花差不多了。

百姓们服完这一次徭役,跟以前的感受天差地别。以前回到家瘦弱不堪,像是老了好几岁。这次回去个个红光满面的,虽然累是累了点,但能吃饱饭,还能吃上肉,再加上还有钱拿,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