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3章 孤注一掷(补昨天)(1 / 2)

加入书签

黄昌宗之所以想救曹邦,虽然是两个人的私人交情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实这里面占比并不是很大。

毕竟大家都是商人,交情这种东西,很多时候是有用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在利益面前,这种交情显得脆弱而可笑。

何况现在这种情况,就曹家的话,很可能会把黄昌宗搭进去。单单凭借私人交情,黄昌宗是不可能这么做的。

黄昌宗想要帮曹家,除了私人交情之外,更多的也是从利益角度出发。

这几年黄昌宗掌管的内务府,对国内的商业有着很深入的了解。他也知道皇帝的计划,收拾完盐之后肯定会收拾海贸,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内务府已经在为海贸这件事情做准备了,天津造船厂那边也已经开始了行动。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昌宗就需要一个熟悉海贸的人来深入。

虽然内务府也做了不少准备,但是有些地方不是说你准备了就行了。而曹家除了卖盐之外,在海贸方面也有伸手。

如果没有人帮忙,将来的内务府很可能会出乱子。毕竟海外贸易这些事情,占优势的不是他们的内务府,也不是徽商,而是浙商。

这些年,大明的粮食有些不够用,如果不是皇帝推广了新作物的话,现在说不定就已经开始闹粮荒了。

除了天气原因,粮食产量不够的原因之外,更多的则是改种。原本产粮发达的地方,比如浙江等地进行了改稻为桑。

这个说白了很简单,就是把原本种稻子的田地改成种桑树,通过桑树养蚕、蚕吐丝、丝织布。

对于大户人家来说,种粮食哪有养蚕来的赚钱?

江南地区发展的各种大规模的手工作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都已经快成为一个产业链了,而最终的销路也不是国内。大明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的丝绸,更多的是卖到了海外。

自从隆庆开海之后,大明的海贸其实一直乱七八糟。朝廷虽然有市舶司,但更多的时候形同虚设。市舶司要比其他的衙门更加混乱,大家干的其实都是走私贸易,甚至都是明面上的事情。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茶叶和瓷器,沿海的省份都这么干,曹家也参与了这样的生意。

当然了,曹家他们在丝绸上没有什么话语权,但在瓷器上,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所以黄昌宗才想收买曹邦。

曹邦这个人如果进入了内务府,将来肯定会有大发展。只不过他要抛弃眼前的一些东西,比如他在食盐上获得的利润,甚至是更多更多。

以曹邦现在的家底,皇帝肯定不允许他进入内务府,所以他的家里也必须交出来。

这可是一个大魄力的决断,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放弃的。

可是在黄昌宗看来,这些东西只是包袱,因为已经被皇帝盯上了,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乖乖地拿出来才是王道,不然的话下场会更惨。

只不过这种事情不能让皇帝来明说,甚至连暗示都不可能。你只能主动献出来,还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黄昌宗今天和曹邦说的就是在暗示这件事情,想看看曹邦能不能反应的过来。

如果曹邦能够反应的过来,那就还有救;否则没救了。

听了黄昌宗的话,曹邦的脸上也露出了凝重的表情。

深深地看了一眼黄昌宗,曹邦并没有急着说话,而是陷入了沉思。

曹邦不知道这个时候黄昌宗究竟是代表着个人,还是代表着内务府,或者是代表着皇帝?

要知道,这意义可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仅是私人交情,那么这件事情就可以忽略;但如果代表的是内务府,自己需要好好的考虑一下;如果代表的是皇帝,也就不用思考了。

只不过曹邦不敢问黄昌宗,他知道黄昌宗不会说。这件事情只能靠自己去琢磨,看自己敢不敢赌了。

黄昌宗看着曹邦,他的心里面有一些着急。

要知道,内务府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不是说发展到了一个瓶颈,而是在人才上到了一个瓶颈了。

这八年以来,内务府也一直在发展,可是有些地方不那么好伸手,没有熟悉的人不好办。黄昌宗盯上曹邦不是一天两天了,如果不是这一次的事情,黄崇宗也会开始动手想办法把曹邦拉进来。

现在已经等不了了,显然皇帝已经不想再容忍曹邦这些人了。没有办法,只能改变。

在隔壁中。

朱由校靠在椅子上,面无表情的伸手端起茶水喝了一口。

在朱由校的旁边,站着几个太监,他们脸上的表情就不怎么好看了。

刚刚曹邦说的那些话,足够让他们觉得这个人心怀不轨。只不过现在皇爷还没有态度,他们不能说什么。

如果允许的话,他们现在就恨不得把曹邦拉过来直接弄死。什么话都敢说,这是你该说的话吗?

魏长生也站在一边,为黄昌宗暗暗捏了一把汗。

如果这个时候曹邦选择拒绝,那么这件事情就没有转圜的余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