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4章(1 / 2)

加入书签

晚上便同住在一间屋子,宋长安把主屋让给他,自己睡在偏殿。江渔从小被这么惯着长大,竟也没跟他客气。

期间江渔见过几次瑞安王和王妃,怎么说呢,有点出乎意料。

在江渔的记忆里,瑞安王是不苟言笑的,瑞安王妃是冷和美的,所以他们的死亡像一曲悲凉的离歌,处处透着故事话本里才有的凄婉美丽。

没想到两人挺接地气的,也挺和蔼的。

要是没有那些事,称得上美满幸福。

日子这么过着,但两人都心知肚明,有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像死亡一样隐藏在未来里,他们无法心无旁骛的享受宁静,更无法心安理得的做闲散游人。

这枚炸弹,名为赵凌。

这一天,宋长安和江渔像往常一样闲逛,逛累了便找一家茶楼歇脚闲聊。

等茶的间隙,听到不少闲言碎语。

大多关于江家。

江家的事可谓近几十年来最大的趣闻,管好几个月的饭后闲谈。

有的说,实在想不到江玉儿是这样的人。

有的说,那五品尚书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当年海棠娘子一舞动京城是何等风光,他说抬就抬也不考虑旁人。

更有人说,官家要贬江浪,拍手称快。

话题说着说着,便扯到当朝太子身上。

“要我说,还是太子殿下最为贤善。亲近百姓不说,还时不时散财消灾。有他真是我们的福气!”

“就是啊,据说几年前南郊洪涝,他亲自带队赈灾,赈灾银送到后也不回京,帮着郎中照看病患,回京时憔悴的哟,都认不出人样了”

“太子殿下当真圣贤”

江渔极轻的挑了挑眉,看向宋长安,问:“我怎么记得南郊赈灾的事儿是你干的呢?”

宋长安笑了一下,说“区区不才,正是在下。”

江渔压了压眼角:“你被人摘桃子了。”

“也不是第一次了。”

“那就不管了?”江渔顿时沉了脸。

此时茶水正好上来,宋长安替他倒了杯茶,说:“管。”

江渔立刻露出一副‘这还差不多’的表情,问:“怎么管?”

“他不是喜欢下江南吗。”宋长安抿了口茶,“我带他去一趟。”

江渔愣了一下:“下江南?”

禹代(15)

宋长安提起‘下江南’不是空穴来风。

此时江南暴民频出, 上面那位头疼许久。

宋长安有个世子名头却不上早朝、不点早道,平时逗猫遛狗好不潇洒,想去江南便去了。

他在江南赈灾、建设, 具体发生了什么不记得,只知道回京时再无暴民的消息传来。

按理说安抚江南是大功一件, 宋长安怎么说也能得大笔赏赐。但这件事没有过明路, 功劳不知怎的落到赵凌头上。

宋长安做事只管自己高兴,看百姓安居乐业是他的兴趣爱好, 至于什么功劳、什么名声,他不在乎也不关注。

但这一次, 他心有成算, 不打算像上一世那样默默无闻。

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请奏,顺便

“此去江南希望太子殿下同行。”

圣上, 这位主神钦定的亡国皇帝, 生了一副和蔼慈祥的面孔。他的眉头有道极深的‘川’字纹, 眼神飘忽, 一身黄袍也压不住多疑敏感的气质。

他此刻紧紧皱眉, 浑浊的眼神露出一丝狐疑:“你为何要与太子同行?”

宋长安平静的望他, 说:“如今江南□□,朝堂必然要派使者安抚。太子在外素有仁爱的好名声, 江南百姓必定欣喜若狂你说是吧, 太子殿下。”

赵凌原本缩着脑袋做鹌鹑, 骤然被宋长安点名,面红耳赤的抬头, 开口:“我自然很想随表哥下江南, 只是事务繁忙”

“太子大义。”低沉严肃的声音从旁传来, “有太子出巡, 必定事半功倍。”

众官员纷纷瞪大了眼珠,往声源处看去——那向来不说话的霍将军竟然开口了!

要知道霍将军自官家登基,任凭朝堂吵得面红耳赤,他也一声不发像个没有感情的杀戮机器。

这时出声,连圣上都愣了一下。

“既然将军也这么认为”皇帝眼底闪过一丝不悦,但还是开口,“那就允了吧。”

赵凌倏地瞪大眼珠,满脸不可置信。

他真的要下江南?

他真的要去那穷乡僻壤的地方过一个月?!

谁爱去谁去!

长安吃错药了吗?平时都是默不作声的把活干了,今日怎么闹到爹爹面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过明路,他还怎么揽功造势?

更何况

他几不可察的抬头,冷冷的看了宋长安一眼。

他自己蠢自找苦头吃便罢了,为什么硬要拽上他!

那些恶民,他看一眼就觉得晦气!谁知道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